
用奋斗书写光荣与梦想 | ||||
| ||||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管道公司正式并入市政集团。电建集团这一战略部署,是管道公司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转折,标志着管道公司在战略协同、资源整合与发展能级上实现历史性跨越,由此迈入高质量发展崭新阶段。 2011年底,电建集团加大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力度,通过重组整合子企业、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业务协同发展等举措提升整体效能。2014年7月,将管道公司委托给中国电建市政集团(原中国水电十三局)进行管理。十年来,在市政集团党委的坚强带领下,管道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直面历史包袱、奋力攻坚克难,构建“一体两翼”业务布局,完成机关总部向省会济南的搬迁,保持混凝土制品行业领军地位,新签合同、营业收入实现“双翻倍”,历史潜亏逐步消化,“量增质优”的良性发展格局稳步构建;职工平均年龄由十年前的47岁降至现在的37岁,施工业务人才占比达37%,筑牢企业长远发展人才根基。与此同时,公司历史遗留问题逐步解决,“规模质量效益均衡发展”态势稳健形成。 企业发展并非坦途,经历过阵痛,挑战亦如影随形。我们有过理念的交锋、实践的失误、前行的挫折,但每一次风雨过后,总能看见彩虹,这份在磨砺中生长的韧性,演变成管道公司前行路上的宝贵财富。 融合赋能 筑牢发展根基 同承齐鲁文化根脉的两家企业,于2014年7月18日正式握手融合。如何在融合进程中吸收优秀文化、融入新的发展基因,成为管道公司迈向新阶段的重要课题。 市政集团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大局意识,主动扛起托管责任,彰显央企责任担当。历任领导班子先后多次到管道公司调研帮扶,确保管道公司完成“处僵治困”目标,实现“人员、业务、资产”平稳过渡,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全面调研,精准挖掘出管道公司“技术扎实、制造能力强”的核心优势,摸清了“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短板,最终锚定改革方向,明确管道公司发展要突出“相关多元”和“走出去”,先后向管道公司输送施工专业人才20余名,开启管道公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二次创业”新征程。 多元布局:从单一生产到多领域拓展 2014年,管道公司瞄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机遇,进军盾构管片市场。2015年,为服务武汉地铁建设,历时三个月建成湖北管片厂,引进两条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最大年产能2.4万环,成功供应武汉地铁8号线、11号线,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参建的武汉地铁8号线荣获“鲁班奖”,地铁11号线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奖”。2016年,进入市政公用工程领域,相继承接了高速桥梁、综合管廊、排水管、管桩等预制构件产品生产,业务版图持续扩大。 管片业务 结构转型:从“生产”到“生产+施工” 在推动市场开拓和业务多元发展的同时,管道公司敏锐洞悉到以传统混凝土产品为主的业务形态难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求。拓展施工业务,不仅是做优做强做大的必然选择,更是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保持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使命担当。 2017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布局“一体两翼”业务。 在业务布局上,管道公司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国家150项、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乘市政集团快速发展的东风,举全公司之力推动“四川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内江段工程”“湖南毛俊水库C3标施工及PCCP采购安装工程”两大“生产+施工”一体化工程落地,成功拓展上下游一体化业务链条;此后,持续发力,先后中标安徽引江济淮一期、二期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内蒙古输水工程等国家级项目,为传统业务业绩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中标湖南犬木塘邵峰干渠项目、江北片区升级改造项目、东淀蓄滞洪区防洪项目。公司业务覆盖市政、水利、水环境、房建等多个领域,在全国“遍地开花”。 在海外市场拓展中,管道公司紧跟市政集团发展步伐,产品成功出口至欧洲、非洲等多个国家,深度参与喀麦隆PCP管道项目、塞尔维亚管片项目,在国际舞台上留下发展足迹。 向家坝内江供水管道工程 安徽引江济淮工程 转型攻坚 提升核心竞争力 转型之路荆棘密布,质疑不断。作为传统混凝土生产制造企业,是否必须拓展施工业务?这个问题,考验着团队的智慧和定力。答案是肯定的。布局施工业务是顺应“生产+施工”行业融合趋势、突破单一生产附加值瓶颈、构建全产业链竞争壁垒的关键举措。 在此关键时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宗文多次到管道公司指导,给予管道公司坚定的支持与鼓励,强调要坚定发展信心,自立自强,勇往直前,为管道公司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十年来,我们以奋斗为刃开山辟路,以斗争为炬闯关夺隘,跨越转型路上的“万水千山”,更在战天斗地的实践中,锻造出势如破竹的攻坚锐气,让转型的每一步走得坚实而有意义。 业务结构彰显发展韧性。在业务结构方面,管道公司生产业务与施工业务协同支撑发展:近三年施工业务全年营收占比平均为42%,成为管道公司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任务缺口期,有效发挥施工业务“中坚力量”,填补产能空白,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平稳运行。 资质升级打开发展空间。资质是跨越行业壁垒“通行证”。十年来,管道公司将资质新增和升级作为突破口,在已有管道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基础上,先后取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资质体系持续完善,夯实施工领域发展基础,更激活多元业务拓展潜能,为转型升级筑牢根基。 人才建设赋能企业发展。管道公司积极构建“内部赋能+外部引智+实践淬炼”三维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培养一支“绝对忠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人才队伍,为项目实施与市场开拓提供坚实保障。十年来,市政集团持续向管道公司派驻施工业务骨干,通过“集中培训”“师徒结对”“项目实战”等方式,将市政集团成熟经验与管道公司实战管理深度融合,培育出一批具备综合统筹能力施工专业人才,管道公司建造师比例增长至23%,专业人才占比显著提高。 延伸产业链打造协同优势。管道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构建“生产+施工”一体化产业链,在向家坝北总干渠一期工程内江段、湖南毛俊水库灌区工程中,通过自主生产PCCP管材、科学统筹生产与施工周期,有效降低采购与施工成本。同时,积极打造“数智化生产施工+现场一体化成品交付”方案,为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管理与协同运作,实现“生产端”与“施工端”无缝衔接。充分融入市政集团“市政+水”战略布局,为安徽龙河口供水工程、安徽巢湖长江供水工程供应管材,以稳定产品质量赢得信任,与市政集团其他二级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价值。 工程实践积累技术经验。管道公司以工程需求为导向,通过关键项目攻坚实现技术能力的垂直整合与深度沉淀,积累施工经验,培育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 从无到有,筑基业。管道公司先后承接了河北石家庄鹿泉水系连通项目(河道治理)、四川省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内江段工程(隧洞)、攀枝花盐边县巴拉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道路)、阜新市彰武县旱改水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济南玉清湖水库调水工程(长距离顶管)、智慧绿色高端家具板材项目(房建)、茌平绿色化工产业园区工业供水工程建设项目(新建水厂)、天合肥城农光+渔光互补项目(新能源)、湖南省资水犬木塘水库工程灌区邵峰干渠Ⅰ标项目(渡槽)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面对全新领域,团队从零起步,深入研读大量工程资料,积极向行业专家请教,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为市政、水利、水环境及房建等多类工程奠定了实战基础,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工程建设经验。 从有到优,砺精兵。“换作十年前,像向家坝灌区、湖南犬木塘邵峰干渠、东淀蓄滞洪区这样的大型工程,我们连承接的念头都不敢有。但现在不一样了,依靠市政集团专家团队的专业支撑,加上团队多年磨砺,我们有了承接相关新专业、新领域项目的能力和信心。”大家说。这份“敢接硬活”的底气,源于管道公司近年在业务拓展与能力沉淀上的持续深耕。从成功落地攀枝花盐边县巴拉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打开局面,到接连拿下济南新东站市政道路工程、沈白高铁抚顺站配套工程,用“能行”实绩,印证“从有到优”的能力升级。其中,沈白高铁抚顺站配套工程堪称“短周期、高难度”的攻坚典范,项目不仅要求在紧张工期内完成站房配套道路与管网的全流程施工,还需应对多单位交叉作业、高支模方案临时调整等突发难题,最终如期交付,助力抚顺市告别“不通高铁”时代,获得当地政府高度认可。在水厂建设领域,管道公司同样实现了“经验复用、能力突破”。依托茌平项目水厂建设经验,再次承接江北片区升级改造项目,面临复杂边拆边建的建设环境,集结电气专家,克服工艺技术储备、人才资源短缺等困难,完成一阶段各项任务。目前,清水系统已安全、稳定投入运行,第一条制水线已进入设备安装收尾阶段,企业水厂建设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 介入式提升管理能力。围绕分包单位管理薄弱点,管道公司积极推行“介入式一体化管理”模式,逐步构建“合作共赢、服务赋能、培养成长”路径,深度吸取项目商务管理教训,强化合同风险研判,有效化解不同项目履约风险,更以“合作+服务+培养”的理念,引导分包单位提升合同履约意识与质量管控能力,推动分包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掌控”升级,实现与分包单位协同发展、共赢共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有看清时和势,保持定力和耐心,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方能坚如磐石、行稳致远。 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郭彦明鼓励管道公司要保持定力,聚焦“水能城”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培育差异化竞争力,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 管道公司通过持续深化组织能力建设、系统完善人才梯队培养、全面强化风险管控体系,实现施工业务从“业务补充”向“增长主力”进阶,逐步培育成为驱动自身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中实现了可持续跟跑。 沈白高铁抚顺站交通枢纽工程 东淀蓄滞洪区工程 创新驱动 激活发展新动能 我们深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不做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争当脚踏实地的“实干家”,管道公司惟有持续创新,与时代同频成长、共赴进阶,方能实现在改革中蜕变壮大、裂变跨越。 十年来,管道公司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把党的建设纳入公司治理,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和两级营销体系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加快培养新质生产力,不断抢占可持续发展市场新高地。 公司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张泽密切关注管道公司的发展动态,深入调研,在政策支持、资源调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关心,为管道公司解决诸多实际问题,助力管道公司在数智赋能等方面深耕细作。 管理创新,释放内生动力。管道公司落实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机制,将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确保决策方向与战略目标高度一致,为企业稳健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持续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以业绩考核为导向,充分释放“业绩与薪酬挂钩”激励效应,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潜能。深入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权责清晰、奖惩分明”的价值评价体系,构建经理层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深度绑定的良性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实现公司党委管理中层人员与任期制人员共同成长,推行干部竞聘上岗制度,以“人岗适能”为原则选拔优秀人才,让想干事、能干事者有平台。咬紧市场开发牛鼻子,构建“总部+区域营销中心”两级营销体系,在华北、华东、华南等重点区域设立营销中心,深耕区域市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2024年,区域营销中心新签合同额占管道公司总合同额的26%,二级营销成为市场开拓的重要力量。 科技创新,激发澎湃动能。从科技兴企到科技强企,再到“科技至上、技术立企”,秉承的是锲而不舍、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管道公司已拥有2个科技研发平台,3个产学研、培训基地,共计获得专利、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工法、QC成果200余项;参与完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16项。其中,研发的玄武岩复合筋缠绕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填补国内空白,提高了PCCP本体的抗腐蚀性能和耐久性,为国内乃至国际PCCP行业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影响深远。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管道公司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一家央企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勇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数智赋能,激活发展引擎。在数字化领域,秉承绿色、低碳、环保发展理念,积极打造国内一流“智慧工厂”,成功在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PCCP三个生产标段推广应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及项目管理水平,推动行业信息化发展,以实际行动为数字中国建设加速。同时,借助市政集团数字化管理平台,上线智慧管理平台,逐步打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为施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全国首家PCCP行业全流程智能制造“智慧工厂” PCCP管厂数字孪生系统 研发玄武岩复合筋缠绕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为国内乃至国际PCCP行业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 十载风雨兼程,步履维艰不改其志;十年砥砺奋进,征程浩荡终见曙光。管道公司历经风雨洗礼,在磨砺中向死而生,这十年,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拼搏的创业史,是全体干部职工用忠诚、智慧和汗水书写的辉煌篇章。 百年基业,而今恰是风华正茂。迈进新征程,管道公司将持续深度融入市政集团发展战略,深化“生产+施工”一体化产业优势,重点拓展国内大型水利、市政项目,加快海外市场布局,积极培养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奋力续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