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力·正当时】以青春之力 筑梦工程一线 | ||||
| ||||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员工,我始终坚信:青春之力在于担当,青春价值在于奋斗。在东淀蓄滞洪区施工一标项目部,我以初心践行使命,用行动诠释“青年力・正当时”的深刻内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扎根一线,在实践中锤炼成长 2024年6月,我以施工员身份投身项目现场。初到一线时,繁杂的工序、陌生的环境曾让我手足无措,但领导的悉心指导、同事的热心帮助给了我最大底气,我逐渐成长,跟着前辈们学习看图纸、学规范、验工序,烈日下记录数据,风雨中巡查现场。记得第一次跟着前辈刘工巡查时,他指着堤防上填筑的车辆问我:“这进占法的填筑方法符合哪项规范,有什么优点?”,我攥着口袋里的手册翻了半天,脸涨得通红也没答上来。刘工没责备,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别急,图纸是死的,现场是活的,跟着我多跑几趟就懂了。” 从那以后,工地上多了个“跟屁虫”。 调至东淀项目办公室负责内业工作后,现场积累的经验成为我最大底气。我把一线实践与数据梳理相结合,快速掌握报表统计、资料归档等技巧,让每一份报表都精准反映工程进度,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挥洒汗水的施工一线到伏案耕耘的办公室,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青年人脚踏实地的韧劲。 坚守底线,用责任筑牢安全质量堤坝 在工程现场,安全永远是那根不能松懈的弦,而我学到的第一课,便是将安全二字刻在心里。每天清晨,我都会雷打不动地组织施工队伍开展班前安全教育,用真实案例敲响警钟,让“安全第一”理念深入每个人心中。一次日常巡查中,我发现脚手架最底层立杆间距略大于标准要求的1.5米,部分横杆连接处还有轻微松动。我立刻喊停正在上架作业的工友师傅,蹲下身用卷尺测量。一旁的班组长老王凑过来对我说道:“小李,就差这么点,不耽误干活,等中午再调吧?”我没应声,只是指着脚手架上堆着的钢管和扣件:“这些材料加起来几百斤,立杆间距不够,承载力跟不上,万一塌了怎么办?”我立马联系了技术部,一起制定整改方案,亲自盯着工友师傅们重新调整立杆、加固横杆。直到监理验收通过,我才松了口气。老李走过来看了看整改后的脚手架,挠了挠头:“行,小李,这次是我大意了,以后听你的。”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信念。守住安全底线,才是对每一位工友负责。 工程质量把控方面,我始终抱着“吹毛求疵”的态度。混凝土浇筑是工程关键工序之一,每次浇筑时,我都会守在现场,眼睛紧紧盯着混凝土,密切监测着它的坍落度。钢筋绑扎环节同样容不得半点马虎,每次工友师傅绑扎完一段,我都会拿着卷尺逐点核对间距、排距,哪怕发现一处间距比规范多了1厘米,也会要求工友师傅重新调整。配合质量部进行混凝土搅拌桩检测时,我更是全程紧跟,取芯机到哪个桩点,我就跟到哪个桩点,蹲在旁边仔细记录芯样状态,有时也会为了等一个桩点检测结果,在现场守上大半天,直到所有数据都记录完整才离开。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实则是守护工程质量的基石。每当看到检测报告上“合格”二字,我便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正视不足,在自省中积蓄前行力量 回望在东淀蓄滞洪区项目的日夜,那些沾满泥土的工鞋、写满数据的笔记本、与工友争执后又达成共识的瞬间,都是我成长的印记,更让我看清自身“成长盲区”。 入职一年多来,我把“补短板”当成日常工作重要课题,遇到技术难题,不再只靠翻手册,而是带着自己梳理的疑问去请教前辈、同事,从“问答案”变成“学思路”;每次参与跨部门协调会,提前梳理各环节需求,把“被动配合”转为“主动衔接”;给工友培训前,先把专业术语换成“大白话”,还会结合现场案例举例,让安全规范、质量标准真正走进大家心里。渐渐地,当再次遇到突发情况,我能快速拿出应对方案;当与工友沟通,也能精准get到他们的顾虑,曾经觉得“棘手”的事,如今都成了“顺手”的活。 站在工程建设新起点,我深知青春的舞台从不在温室,而在每一次坚守安全底线的较真里,在每一次打磨工程质量的细致中,在每一次攻克施工难题的执着间。项目部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我的成长;每一个坚实脚印,都镌刻着“奋斗”二字。未来,我会继续以青春之名,担时代之责,在工程建设浪潮中,继续书写属于无悔青春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