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力·正当时】李行践初心 升腾正当时 | ||||
| ||||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七载光阴,是李升用脚步丈量公司发展的七年,是混凝土浇筑青春的七年,更是随着PCCP管道不断延伸、见证汗水与成长厚度的七年。日复一日,他扎根施工一线,将担当融入血脉,把创新付诸实践,让匠心在指尖流转,让初心在行动中闪光,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青春华章。 盛夏淬炼青春志 基层筑梦正当时 2018年7月,李升怀着投身建设一线的热忱,加入湖北管片厂,成为一名机械专工。 初入职场,面对管片生产车间的轰鸣声和复杂机械设备,他既兴奋又忐忑。回忆起第一次独立绘制机械图纸时,因设计细节与实际应用存在偏差,导致工装夹具无法正常使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师傅的话像锤子敲在心上。那晚,他将图纸铺满桌面,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参数与反思。此后那段时间,他白天深入生产一线跟班作业,细致记录每一个问题;晚上则埋头查阅资料,反复推敲、优化设计方案。经过持续打磨,在后续管片脱模夹具改进过程中,他成功攻克难题,完成夹具优化改进,还系统总结成果,编制QC课题,获得天津市建筑系统QC成果二等奖。那一刻,他真正领悟了那句“技术是磨出来的”背后的深意——唯有在实践中不断试错、沉淀与突破,才能让技艺生根,让匠心落地。 七年来,李升的足迹从南到北,岗位从机械专工逐步成长为分公司设备物资部主任、副总工程师,再到安全总监,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他常说“基层是成长的沃土,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手解决问题,才能学到真本事。”在内蒙古PCCP供水工程项目期间,面对设备管理粗放、维修成本较高的难题,他深入调研,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健全考核机制,优化班组配置。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内蒙分公司设备、配件利用率,节约维修及人工成本约100万元。正是这份脚踏实地的积累,让他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管理与技术创新并重的业务骨干。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为分公司中坚力量,李升始终秉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迎难而上,勇挑重担。 2024年1月,李升调入内蒙分公司担任设备物资部主任。风沙还未落定,他的脚步已踏遍生产现场每一个角落,从设备运行参数到物资台账,他一项项梳理、一笔笔核对,像一位“设备医生”为分公司“把脉问诊”。很快,他发现维修资源配置存在优化空间,他没有简单做“减法”,而是重新调配力量、优化响应机制,让每一支维修队伍都用在刀刃上,管理更精细了,效率也提了上来。 越是生产任务紧张时候,深夜越容易迎来突如其来的考验。 凌晨两点,急促的电话铃划破寂静:“2号起重机突发故障!”李升抓起安全帽就冲出门。寒风刺骨,现场灯火通明,他蹲在设备旁,手电筒的光束一寸寸扫过设备部件,油污沾满了工装,他却浑然不觉。排查、研判、指挥抢修……直到天边泛白,设备重新运转,他长舒一口气。 手机24小时开机,铃声就是命令。他常说:“设备停一分钟,生产就耽误一分钟。”面对突发故障,他始终坚持“隐患不消,绝不离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项目进度的无声承诺。 内蒙地区天气恶劣,大风天气频发,起重机防风措施成为重中之重。每天,当最后一缕夕阳隐没在地平线后,李升都会在每个班次结束作业后雷打不动地开始他的“每日必修课”,逐台检查每台起重机防风装置,即便风沙扑面,视线模糊,他也从未中断过这一流程。 在同事们眼中,那个工装沾满油污、脚步匆匆的身影,早已成为现场最让人安心的“定心石”。 匠心与创新并行 精益求精赋能发展 在李升眼中,无论设备物资管理还是安全环保生产都是一门“精细艺术”。他坚信,真正的匠心体现在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上。物资管理方面,他推行集约化策略,整合闲置资源、严控采购计划、推进物资循环利用,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并降低成本。每次到现场,他都会与操作人员深入交流,了解设备实际使用中的运行情况。一次,他发现工人在使用工装时操作不便、效率低下,便立即组织技术人员研讨改进方案。经过反复试验和优化,完成工装改进,提升工作效率。“工装改进的价值,不在于增加几项创新成果,而在于真正为一线作业人员提供便利,让繁重的工作变得轻松一些,哪怕仅优化一点,都是值得的。”他说。 他主导改进的“管道半自动喷淋养护装置”,通过巧妙结构设计,实现管道养护均匀覆盖,有效解决传统洒水方式存在的死角问题,进一步提升养护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公司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效益。 2025年,为满足喷砂除锈工艺需求,项目需购置转管设备,30吨成品滚轮架市场报价约2.7万元。“能不能自己做?”李升翻出仓库现有废旧材料,联系二手市场,查阅相关资料,亲手画图设计。最终,一个满足工艺需求的“管道旋转平台”诞生了,成本不足1万元,还进一步提升了防腐质量与一次性通过率,杜绝了返修返工。针对外防腐“漏点”问题,他将单喷头改为双喷头,反复调整角度,最终消除“喷漏”现象。他还对预应力钢筒吊卡进行双弹簧结构改造,防止吊运脱落;为气动吊具加装防脱、防磨装置,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这些“小改进”,没人天天提起,却在每一次作业中,默默守护着生命安全。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这是李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七年如一日坚持的信条。 深夜的办公室,灯光依旧明亮。他伏案研读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和设备图纸,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学习笔记与改进思路。从机械原理到安全管理,从物资管控到工艺创新,他不断拓宽知识边界,只为在关键时刻拿得出方案、顶得上岗位、扛得起责任。他深知,唯有持续学习,才能跟上项目建设精细化步伐。 成长之路从无坦途。七年来,他放弃过多少节假日,熬过多少个抢修之夜,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这背后,是无数个“舍”与“得”的抉择——舍去安逸,换来生产一线平稳运行;舍去休息,赢得设备抢修黄金时间;舍去个人得失,换来团队效率全面提升。 从青涩学子到技术骨干,每一步都镌刻着“责任、创新、卓越、共赢”的核心价值观。七年来,他用身躯担起生产进度,用常人看不到的付出,为项目安全平稳推进保驾护航。他用一组组数据证明价值,用一项项成果诠释担当,用一个个荣誉书写成长。 这,是追光者的印记,亦是公司无数青年员工的缩影。 | ||||
| 【打印】 【关闭】 |